20世纪齐白石艺术在捷克斯洛伐克的传播*
张传玮
摘 要:本文以回顾并梳理了上世纪20年代以来齐白石艺术在捷克斯洛伐克传播的历史,探讨其艺术成就在捷克斯洛伐克备受推崇的原因,分析影响捷克斯洛伐克汉学研究的历史因素。在此基础上总结了齐白石艺术在捷克斯洛伐克传播的主要特点,即传播过程受政治环境影响,传播模式由商业化走向学术化,交流方式从私人交往走向机构合作。
关键词:齐白石 捷克斯洛伐克汉学 沃伊捷赫·齐蒂尔 约瑟夫·海兹拉尔
中图分类号:G115 doi:10.19326/j.cnki.2095-9257.2021.03.022
中国传统绘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以艺术性和文学性的高度结合在中国艺术对外传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文化在海外传播的重要载体。作为中国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之一,有“人民艺术家”之称的齐白石在西方美术界同样享有盛誉,其作品的海外传播是近代中西艺术交流的缩影。事实上,首位将齐氏作品介绍到欧洲的是一位捷克[①]画家;齐白石在1963年被列入捷克斯洛伐克文艺界评选的世界文化名人周年名录。[②]20世纪20年代至今,捷克斯洛伐克收藏、研究齐氏作品的历史已近百年,为西方美术界打开了了解中国现代艺术的窗口。
一、 齐白石艺术在捷克斯洛伐克的传播
(一)20世纪20、30年代:齐蒂尔的私人收藏与策展
齐白石艺术向欧洲传播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沃伊捷赫·齐蒂尔(Vojtech Chytil,1896—1936)[③]是首位将齐白石画作带回到欧洲的捷克收藏家、画家和商人。齐蒂尔于1896年出生在捷克东部一个贫困的家庭,于1912年进入布拉格美术学院(Akademie výtvarných umění v Praze)进行学习。1914年一战爆发后,他先是加入奥匈帝国的军队,后来被俘虏。逃离军队后,他一路向东进入中国内陆地区。战争结束后,齐蒂尔于1920年初回到捷克斯洛伐克完成中断的学业[④]。
1921年起,齐蒂尔开始在捷克斯洛伐克驻北京领事馆工作,开始自己在中国的第二段生活。在此期间,他得以与众多北京画家结识,并开始大量集中收藏现代中国画作,其中就包括齐白石的作品[⑤]。1927年回国后,齐蒂尔便开始频繁往返于中欧两地,为未来在欧洲举办其中国书画藏品展做准备。
1928年1月至2月,齐蒂尔在布拉格首次举办中国绘画展览,这是将中国当代绘画带入捷克斯洛伐克和及法国外的其他欧洲国家的首次尝试[⑥]。1931年,齐蒂尔在布拉格举办了一场有关中国西藏艺术、蒙古艺术与当代中国关系的展览展览,展出的106幅中国绘画作品中有90幅为齐白石的作品[⑦]。1937年齐蒂尔去世后,捷克斯洛伐克创造艺术家协会(Jednota umělců výtvarných)主办了古代及现代中国艺术展,参展的103幅绘画中90幅为齐白石的作品。[⑧]他展览上的大量中国绘画藏品被众多艺术爱好者、社会名流等购买,为捷克斯洛伐克民间收藏齐白石作品提供了可能性。齐蒂尔以“收藏—策展—出售”的商业化模式为中国绘画艺术在捷克斯洛伐克乃至整个欧洲地区的传播做出重要贡献,推动了20世纪初的中西美术交流。
(二)20世纪50年代:人文交流的“黄金时代”
20世纪40年代,战争的爆发导致两国之间的艺术交流严重受阻,几近停滞。1945年5月9日,捷克斯洛伐克在苏联的帮助下从纳粹统治中获得解放。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隶属于苏联社会主义阵营的捷克斯洛伐克成为最早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之一。20世纪50年代,两国交往变得相当频繁,经常互派政治代表团、艺术团、文化官员和记者,人文交流由此迎来“黄金时代”。这也为齐白石艺术在捷克斯洛伐克的传播创造了新的契机。
50年代开始,许多艺术家、外交官和学生在来华期间都会想办法购买老人的绘画作品。捷克斯洛伐克教育、科学与艺术部甚至还专门拨款给驻华使馆用来购买中国艺术品[⑨]。1953年,由捷克斯洛伐克艺术家和记者组成的代表团在访华期间就曾拜访齐白石并购买他的作品《虾》。1954年,捷克美术史家、布拉格国立美术馆(Národní galerie Praha)东方艺术收藏的奠基人鲁博尔·哈耶克(Lubor Hájek,1921—2000)来华考察。在考察期间,他也拜访了白石老人[⑩]。1955年,来京筹办《捷克斯洛伐克十年建设主义建设成就展览会》的捷克斯洛伐克艺术家们也收购了齐白石的作品[11]。这一时期,捷克斯洛伐克漫画家阿道夫·霍夫梅斯特(Adolf Hoffmeister, 1902—1973)在北京利用与齐白石会面的机会还为他画了两幅速写风格的肖像画[12]。著名汉学家何德理(Zdeněk Hrdlička, 1919—1999)和何德佳(Věna Hrdličková, 1921—2000)夫妇[13]在20世纪50年代曾出任捷克斯洛伐克驻华使馆文化官员。在驻京期间,他们长期帮助布拉格国立美术馆进行收藏工作。他们曾多次拜访齐白石,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驻华期间,夫妇两人大儿子出生时还获得齐白石赠画《老鼠偷油》[14]
捷克斯洛伐克文艺界对齐白石艺术的学术研究在50年代也初步发展。1954年,漫画家霍夫梅斯特回国后出版了《国画:关于中国美术的旅行报道》(Kuo—Chua: Cestopisná reportáž o čínském malířství,Praha : SNKLHU, 1954)。1959年,霍夫梅斯特、哈耶克和E·艾琳娜(Eva Rychterová, 1930—)合著出版了《当代中国绘画》(Současné čínské malířství, Praha : Nakl. Československých výtvarných umělců, 1959,1. vydání)。这两本书都提到了齐白石的人生经历和艺术成就,后者第二年还被翻译成了德语,在欧洲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力。
20世纪50年代,随着两国政治关系交好,双边官方和民间的艺术文化交流蓬勃发展。能够收藏齐氏作品和拜访白石老人成为这一时期来华捷克斯洛伐克汉学界和艺术界人士的殷切心愿。齐白石晚年收获了来自捷克斯洛伐克的跨国友谊,而捷克斯洛伐克官方和民间收藏齐白石作品的数量也迅速增长。
(三)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术史家海兹拉尔的学术研究
1957年齐白石逝世后,捷克斯洛伐克友人赴华争先拜访老人的情景不在。20世纪60、70年代,受中苏关系恶化影响,中国和捷克斯洛伐克之间的文化交往也逐渐降温。尽管如此,捷克斯洛伐克对齐白石艺术的推介与传播并未中断。在这一时期,捷克斯洛伐克出版了研究齐白石的重要专著,掀起了齐白石学术研究的热潮。
约瑟夫·海兹拉尔(Josef Hejzlar, 1927—2012)是捷克斯洛伐克著名美术史家、汉学家、翻译家、文学家。他曾在布拉格工艺美术学院(Vysoká škola uměleckoprůmyslová v Praze)学习,师从现代画家埃米尔·费拉(Emil Filla,1882—1953)教授。费拉教授是捷克斯洛伐克熟悉中国文化的专家,也是齐白石的推崇者。海兹拉尔从此与中国文化结缘。1951年毕业后,海兹拉尔于1951至1956年间通过政府互换项目赴华在北京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留学。20世纪50年代,他在北京的学习过程中结识了一批中国著名画家,包括齐白石、李可染、李苦禅、黄永玉等。学成回国后,他师从普实克(Jaroslav Průšek)在捷克查理大学哲学院攻读汉学硕士、博士学位,还将中国古代经典画论《林泉高致》译成捷克文。
海兹拉尔曾在捷克斯洛伐克文艺类期刊《文化》(Kultura),《创造活动》(Výtvarné práce)和汉学期刊《新东方》(Nový Orient)上发表多篇介绍齐白石的文章,如《不朽的齐白石》(“Nesmrtelný ČchiPaj- š”,Kultura,1957/39)、(“ČchiPaj- š o umění”, Výtvarné práce, 1961/18)等[15],他还在《新东方》上发表过自己翻译的齐白石诗歌[16]。从1960年开始,海兹拉尔开始全心投入研究齐白石艺术的学术专著的撰写。历经十年打磨终于在1970年出版了捷克文著作《齐白石》(Čchi Paj- š’, Praha : Odeon, 1970,1. vydání),在欧洲汉学界获得热烈反响,荣获当年捷克斯洛伐克图书出版最佳奖。这本书不仅以优美的笔调介绍了齐白石的生平和绘画创作,还关注他的诗歌、篆刻、书法、木刻艺术;在分析齐白石艺术创作理论之余,也描述了其艺术作品中体现的个性精神和对自然、社会的态度。这本书后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是20世纪70年代中西美术交流史上的重要著作。
海兹拉尔曾回忆:
“1970年,《齐白石》出版后,一售而空,并受到国内文艺界、汉学界的最高评价,获得当年出版书籍的最佳奖,也在文学语言上受广大读者的青睐。直到40多年后的今天,许多欧美国家的人,甚至中国人,都还向我所求这本书。[17]”
在庆祝本书获奖举办的酒会上,捷克斯洛伐克汉学权威普实克还发表演讲,对此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海兹拉尔从此成为齐蒂尔后又一位齐白石艺术在欧洲的重要推崇者和研究者,以画家、美术史家的身份跻身捷克斯洛伐克汉学之林。
20世纪60、70年代,受政治环境影响,捷克斯洛伐克汉学研究遇冷,但境内的齐白石研究并未中断。受益于50年代在华求学和与齐白石交往的经历,以海兹拉尔为代表的捷克斯洛伐克汉学家笔耕不辍,将境内的齐白石艺术传播的收藏策展阶段深入到理论技巧和诗书画印学术研究层次,极大地提升了齐白石作品在西方的国际影响力。
(四)20世纪80年代至今:专业收藏与国际交流并重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捷克的齐白石研究进入到了以研究机构为主体,以专业收藏和国际交流为特色的发展新阶段。布拉格国立美术馆成为了当今捷克乃至欧洲齐白石研究的重镇。
在捷克东方艺术专家哈耶克的带领下,布拉格国立美术馆亚非部藏有大量中国20世纪的水墨画。在齐蒂尔去世后,其遗孀尼娜·米海罗夫娜·科克林(Nina Michailovna Kokorin,1899/1909—1981[18])女士继续生活了近50年。去世前夕,她将齐蒂尔生前收藏的齐白石的作品赠给了布拉格国立美术馆。布拉格国立美术馆目前是欧洲收藏齐白石绘画作品最多的美术馆(博物馆)之一,约有100余件[19]。在海兹拉尔之后,捷克齐白石艺术研究者的主要力量也转移到布拉格国立美术馆。来自亚非部的贝米沙研究员是目前捷克境内齐白石艺术的又一推广者。她2003年毕业于查理大学(Univerzita Karlova)中文系,此后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现代艺术史以及艺术理论研究,负责该馆中国美术作品的研究。国内关于收藏家齐蒂尔的著述《布拉格的东方眼》便是由贝米沙女士由英文撰写后翻译引进而来。布拉格美术馆也同中国的学术机构积极举办展览学术交流活动。2012年,北京画院成立了“国际齐白石艺术研究中心”,定期与包括捷克布拉格国立美术馆在内的各国学术机构举办交流活动,推广齐白石艺术。
20世纪80年代至今,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发展与深化,中国艺术界以更主动姿态推动齐白石艺术的国际传播,为双边艺术交流提供了更多的发展契机。
二、齐白石艺术在捷克斯洛伐克备受推崇的原因
同欧洲其他国家相比,捷克斯洛伐克的齐白石艺术作品藏品数量首屈一指,研究领域全面深入。据海兹拉尔此前的数据统计,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官方和民间大约共藏有250幅齐白石作品,藏品的数量和质量至今都令西欧国家的专家们感到震惊[20]。捷克斯洛伐克汉学界和文艺界人士也积极推动齐白石的影响力继续向西辐射,将捷克语出版的专著翻译成德语、英文,极大地提升了齐白石艺术的国际影响力。齐白石艺术在捷克备受推崇的原因与其作品特色相关,也与捷克的民族性格与艺术审美相关。
(一)西方现代艺术审美下的中国传统绘画革新
20世纪30年代是中西方艺术交流的黄金时代,刘海粟、徐悲鸿等中国艺术家在英、法等欧洲国家筹办中国现代绘画展览。几乎在同一时期,齐蒂尔也开始在欧洲策划展出齐白石、陈半丁、金城等中国画家的作品。有研究者认为,从当时展出的齐白石的作品看,这些作品带有“平面性的追求”、“线条单纯性”、“色彩纯粹性”以及部分作品中显现的“去叙述性”。[21]例如齐白石绘画中体现出的大胆留白、力求精练的简朴的现实主义风格就与现代西方绘画中的抽象主义、表现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捷克美术界看来,除了符合西方现代艺术审美之外,齐白石的艺术作品还极具鲜明的个人特色。齐白石的艺术特色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他的艺术创作始终根植于国画传统。例如海兹拉尔认为徐悲鸿的作品就带有一种分裂型的矛盾。这种矛盾是任何尝试结合中西方绘画传统,并且带着这个目的离开家乡远赴欧洲求学多年的人都无法避免的[22]。而齐白石从未接受过系统的西方美术教育,始终以中国传统绘画为艺术创作的源泉,从而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齐白石艺术的另一特色来自他的创作有革新性,始终在根植传统的基础上超越过去,去粗取精。海兹拉尔在评论齐白石山水代表作《借山图卷》时就认为:
“与齐白石同时代的画家的山水画大多是平淡无奇、空洞无谓的,一味采用前人的章法模式,与它们相比,齐白石的山水画是如此的与众不同!他在创作《借山图卷》和很多后期的山水画作时,虽然借鉴了前人笔下的山水画,但并非死摹古人,也并未明显地承袭任何一派或其特定章法”[23]。
他也对齐白石晚年革新绘画风格的“衰年变法”一举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由此可见,捷克人眼中的齐白石艺术不仅符合西方现代艺术审美,也为西方画坛带来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变化与革新。
(二)齐氏艺术理念与捷克民族精神相契合
齐白石艺术在捷克备受欢迎的另一原因在于他独特的创作主题和创作理念。齐白石的许多绘画创作大多取材现实,如虫草、花鸟、虾、果蔬等等。这些创作题材并不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而是自然灵动,充满动感,富有生活气息。有的作品虽然看似简单,却具有朴实的幽默感。例如布拉格美术馆所藏的《却饮图》就以简单形象勾勒出主人不愿喝客人敬酒的形象,人物形象简约不失可爱。布拉格国立美术馆的藏品多为此类,例如《草虫图册》《鱼与桃花瓣》《扁豆蟋蟀图》《篮子与螃蟹》《虾与慈姑》《柿子八哥图》《青蛙与白菜》等等[24]。在这些作品中,齐白石通过自由的表现手法将眼前的现实世界高度浓缩,体现出对平凡生活的热爱。
齐白石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对生活的热爱与幽默感实则与捷克人民族特性中豁达、幽默有契合之处。捷克为中欧小国,命运多舛,其历史进程屡遭大国左右。然而在复杂曲折的历史进程中,捷克人却培养出了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滋养出诙谐幽默的民族特性。雅洛斯拉夫·哈谢克(Jaroslav Hašek, 1883—1923)笔下老实幽默的“好兵帅克”、博胡米尔·赫拉巴尔(Bohumil Hrabal, 1914—1997)笔下的幽默与通达、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作品中的自嘲与揶揄都是捷克人灵魂深处豁达与幽默的体现。
海兹拉尔曾提到:
“几乎所有的先辈画家都缺乏齐白石作品中那种能打动我们心弦的特质,即蕴含在每一笔、每一画里的极富巧思的简括省练,以及线条的刚直爽利。他那清新朴素、未加打磨加工、妙趣横生的画面表现,多少有点儿让我们想起了孩童看待世界的方式,也因为如此,所以齐白石属于那些能理解满足我们时代诉求的画家之一。[25]”
或许正是齐白石作品中简单的生活闲趣与幽默让捷克人寻找到了精神共鸣。
(三)诗书画印,四门皆通
除了绘画之外,齐白石还精通书法、篆刻以及诗歌创作。在多种艺术门类,尤其是在诗歌创作领域中的造诣也是齐白石在捷克被备受推崇的原因之一。
捷克人对中国古代诗歌有浓厚的兴趣。早在19世纪末期,“捷克东方学的创始人”鲁道夫·德沃夏克(Rudolf Dvořák, 1860—1920)和捷克诗人雅罗斯拉夫·弗尔赫利茨基(Jaroslav Vrchlický, 1853—1972)就合译了《诗经》(Ši-king. Kuofeng. 2 díly,Praha: Jan Otto,1897)。汉学家博胡米尔·马泰休斯(Bohumil Mathesius, 1888—1952)曾翻译出版中国古代诗集,例如《黑塔和绿壶》(Černávěž a zelený džbán,Praha:Ot. Štorch—Marien, 1925),在1939—1941年间还相继出版了三卷本《中国古代诗歌》(Zpěvystaré Číny,Praha: Melantrich, 1939/1940/1941),这套诗集在捷克斯洛伐克曾被多次被不同出版社重印出版。汉学家弗朗齐歇克·胡多巴(František Chudoba, 1878—1941)曾翻译出版《茶花:古代中国诗歌》(Čajové květy—Verše ze Staré Číny, Brno: J.V. Pojer, 1934)等。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对中国古代诗歌拥有一定的的审美意趣和审美经验。
海兹拉尔对齐白石的诗歌尤其推崇备至,认为齐白石的绘画实现了诗、书、画的和谐共融。他于2002年还将齐白石的诗歌翻译集册,出版了一本《星斗塘诗集》(Čchi Paj-š': Verše od Bazénu spadlé hvězdy,Praha: Brody, 2002)。北京画院副院长吴洪亮称:“这本诗集的出版,向我们更进一步证实了齐老诗、书、画三者的和谐融合与它们相互间的紧密关系、特定关系,使中国这种三者合一的伟大文化传统出现在捷克读者面前。”[26]
此外,白石老人对待艺术的纯粹性、谦逊的为人态度、国际主义精神以及对来自捷克斯洛伐克的国际友人的友好态度也都提升了他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声望。
三、齐白石艺术在捷克斯洛伐克传播的特点
纵观齐白石艺术在捷克斯洛伐克近百年传播史,可以发现其传播有以下特点:一是传播过程受政治影响。齐白石艺术传播在20世纪40年代因为战争肆虐几近中断,在50年代因为政治交好而迎来高峰,在六七十年代因为两国关系遇冷而相对进入低潮。二是传播模式由商业化走向学术化。齐蒂尔首次将齐白石画作引入欧洲时,更多是以商人的身份推动齐白石作品的售卖。而之后哈耶克、海兹拉尔、贝米沙的研究工作则更侧重专业收藏、学术写作、绘画理论研究等。这也体现了捷克斯洛伐克的齐白石研究不断深化的过程。三是传播主体从依赖个人交往到学术机构间的定期合作。齐蒂和海兹拉尔等早一批齐白石研究者的研究工作主要依赖于与齐白石本人的个人交往。齐白石逝世后,这种个人交往逐渐转向了以布拉格国立美术馆和北京画院为代表的学术机构间的定期合作,这也保证了齐白石艺术国际化的专业性和延续性。四是艺术推广受到两国政府的认可与推动。中国政府本身对齐白石的推崇为提升齐白石的国际知名度打下了良好基础。20世纪50年代,中捷两国政府之间丰富的文化交流活动也为齐白石艺术传播创造了良好的契机。
齐白石艺术何以在捷克斯洛伐克这个遥远的中欧国家得以发扬?在双边艺术交流史中,齐蒂尔个人的来华之旅或许可以看做是偶然,但齐白石艺术研究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发扬与繁荣中也蕴含着必然。首先,捷克斯洛伐克有深厚良好的汉学传统。早在17世纪至18世纪初,就有大约20位传教士从捷克和斯洛伐克[27]来到中国。19世纪后半叶,捷克境内开始出现一批译介中国哲学、古典文学的汉学家,如鲁道夫·德沃夏克,尤利乌斯·泽耶尔(Julius Zeyer,1841—1901)等[28]。20世纪以来,普实克在捷克斯洛伐克开启了系统性的汉学研究和汉语教学工作,推动成就了一批“布拉格汉学学派”学者,在欧洲汉学学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深厚的汉学传统和丰富的汉学研究成果为极大地提升了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兴趣,为齐白石艺术的引入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其次,中捷两国政治关系相对良好。1918年,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共和国成立后即与中华民国建交。1945年12月,在普实克的牵头下,捷克斯洛伐克东方研究所成立了捷中文化交流协会(Česko—čínské společnosti),时任外交部长扬·马萨里克(Jan Masaryk,1886—1948)亲自祝贺,蒋介石后来也发送了贺电[29]。新中国成立后,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捷克斯洛伐克和中国在各个领域的交流合作也全面开花,双边人文交流迎来“黄金时代”。这都为齐白石艺术在捷的传播创造了良好外部条件。再者,捷克斯洛伐克虽为中欧小国,但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在音乐、文学、美术等艺术领域都培育出了一批造诣高深的艺术家。良好教育水平和深厚的艺术传统也为齐白石艺术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接收与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结 语
齐白石艺术在捷克斯洛伐克展览时间之早,收藏数量之多,研究领域之广,出版数量之丰在欧洲国家中都是无出其右。在捷克斯洛伐克,许多与中国文化相关的期刊书籍都会以齐白石绘画作为封面。海兹拉尔先生曾说:“老人一直是与我们最亲近,最理解,最敬佩的人。他最后也成为了我们自己国家文化的一部分。[30]”长期致力于中捷文化交流的艺术家伊瑞(Jiří Straka)也曾表示:“到14岁,我开始读美术中学,我那时候天天想到中国学画画,背着齐白石的画册,有一些同学们笑我,叫我齐白石,外号是齐白石。[31]”2012年以来,随着“中国-中东欧”合作机制的提出和不断深化,中国和中东欧国家之间的人文交流迎来新的机遇,这也为包括齐白石艺术在内的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
(张传玮: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
*本文系201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文化关系史研究”(项目号:17ZDA173)的阶段性成果。
[①]1620—1918年间,捷克为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一个省。1918年10月28日,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成立。1993年1月1日,捷克斯洛伐克正式解体,捷克、斯洛伐克两个新生的独立国家成立。文中的捷克既指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捷克地区、捷克斯洛伐克时期的捷克地区,也指1993年后独立的捷克共和国。
[②]Josef Hejzlar, “ČhiPaj-š', sborník Světová kulturní výročí”, Praha: Čs. výbor obránců míru,1963.
[③]根据捷克语发音规则,齐蒂尔外语名称Chytil”的汉语发音更接近“希蒂尔”一词。由于国内已出版相关专著、论文此前统一将其名称翻译为“齐蒂尔”。为避免读者产生混淆,本论文故采用了“齐蒂尔”这一约定俗成的译法。
[④]贝米沙(Michaela Pejčochová),周蓉、黄凌子译:《布拉格的东方眼—捷克画家齐蒂尔研究》,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17年,第4—11页。
[⑤]Zdeněk Hrdlička aVěna Hrdličková,“ČchiPaj-š’ a jeho dílo u nás, ”(《我们国家的齐白石和其作品》), Nový Orient(新东方), 5(1994):168.
[⑥]《布拉格的东方眼—捷克画家齐蒂尔研究》,第65页。
[⑦] Hrdlička a Hrdličková,op.cit.p.169.
[⑧] Hrdlička a Hrdličková,op.cit.p.169.
[⑨]贝米沙,周蓉译:《捷克的齐白石作品收藏》,《荣宝斋》2012年第11期,第235页。
[⑩]洪再新:《“中国画”的至宝—齐白石研究外文文献叙要》,《美术》2011年第1期,第103页。
[11]《捷克的齐白石作品收藏》,第234—235页。
[12]Zdeněk Hrdlička aVěna Hrdličková,op.cit.p.171.
[13]两位汉学家1949年4月曾参与郭沫若率中国文化团访问捷克斯洛伐克工作,其中文名由郭沫若起。
[14]管克江:《镜鉴:原来捷克与中国还有这样的情缘》,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16/0324/c1002-28224770.html,最后访问日期:2021年5月14日。
[15]约瑟夫·海兹拉尔,农熙、张传玮译:《齐白石》,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17年,第309页。
[16]Josef Hejzlar,“ČchiPaj-š’ Básně, ” (齐白石诗歌)Nový Orient, 1(1966),pp. 21—23.
[17]约瑟夫·海兹拉尔,农熙、张传玮译:《齐白石》,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17年,第333页。
[18]尼娜女士出生日月不详,参见《布拉格的东方眼—捷克画家齐蒂尔研究》,第43页。
[20]Josef Hejzlar, “ČchiPaj-š’v Čechách, ”(齐白石在捷克)Nový Orient, 3(1994), p. 99.
[21]牛俐:《“东方眼”的凝视-捷克画家齐蒂尔的社交、收藏与策展》,《中国书画》2017年第12期,第99页。
[23]约瑟夫·海兹拉尔,农熙、张传玮译:《齐白石》,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17年,第63页。
[25]约瑟夫·海兹拉尔,农熙、张传玮译:《齐白石》,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17年,第134页。
[27]此时捷克为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一个省,斯洛伐克属于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匈牙利王国的一部分。
[28]丁超编:《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中东欧国家的传播编年》,郑州:大象出版社,2019年,第163页。
[29]Nový Orient,4(1946), p. 1.
[30]Josef Hejzlar,“ČchiPaj-š’v Čechách, ”p. 99.
[31]中国网:《中国梦系列专访:中国画院专职画家、中捷当代美术馆艺术总监伊瑞》,http://www.china.com.cn/newphoto/2013-12/24/content_30983891.htm,最后访问日期:2021年5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