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编译】波黑、斯拉沃尼亚和莫斯拉维纳地区(克罗地亚)意大利移民社区的文化政策和身份话语(1995-2018)

作者:Marco Abram 时间:2023-11-12

 

北外中东欧研究中心编译

The Center for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an Studies, BFSU

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东欧研究中心主办

2023年第23期(总第52期)20231025   

 

 

编者按

19世纪以来,来自意大利东北部的移民不断到达波黑和克罗地亚,并在此建立了多个移民社区。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各移民社区的文化政策从仅有的意大利语教学逐渐向多元方向发展,管理体制也日渐成熟,并在语言、历史叙事、文化民俗等方面经历了身份的建构与演变。本文通过案例研究,重点分析了1995-2018年间波黑和克罗地亚两地意大利移民社区的文化政策与身份建构,总结了各阶段的文化活动特点,阐明了移民社区兼具地域认同和国家认同的身份建构特征,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

意大利移民,波黑,斯拉沃尼亚,莫斯拉维纳,身份话语

 

引言

波黑、斯拉沃尼亚和莫斯拉维纳地区(属克罗地亚)的移民社区多为19世纪末意大利移民潮的产物,这一时期的移民主要来自当时仍属奥匈帝国的特伦蒂诺与已并入意大利王国的威尼托、弗留利地区。在20世纪(至少到二战后),新的意大利移民潮进一步促进了这些社区的形成。波黑与斯拉沃尼亚、莫斯拉维纳地区的移民社区有着相似的移民背景与分布特征,且均与特伦蒂诺人在世界等原籍地区移民协会存在紧密合作。而另一方面,因波黑与克罗地亚在后南斯拉夫国家建设、欧洲一体化进程、承认少数民族权利等方面存在差异,各地移民社区的发展背景也相应有所不同。

20世纪末21世纪初,意大利移民社区在后南斯拉夫、后社会主义、后战争等多重转型交叠的背景下诞生。这一系列转型推动了政治框架的民族化,导致民族身份在波黑、克罗地亚等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承认少数民族权利成为国家民主转型的核心问题,各民族性质社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90年代,在意大利国家与地方各机构的推动下,意大利作为母国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而90年代到21世纪初也正是意大利定义其民族身份的关键时期,面对境内日益强盛的地方主义,意大利国家认同这一概念再次得到强调,并形成了所谓的政治领域再国家化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对这些移民社区的文化行动主义演变进行了梳理,以分析移民群体如何通过其最具代表性的机构表达和改变自身的身份话语。研究的时间跨度为1995年两国冲突结束后到2018年。

 

一、移民社区与文化行动主义的演变:案例研究

 

(一)斯蒂沃尔意大利人社区-特伦蒂诺人俱乐部(波黑)

斯蒂沃尔意大利人社区正式成立于1997年,该社区旨在团结组织普尼亚沃尔市周边,尤其是斯蒂沃尔社区的意大利裔居民。19世纪,来自意大利特伦蒂诺的移民来到此地,建立了斯蒂沃尔社区。到了19世纪末,社区在代代人的努力下变得更加紧密,并于20世纪6070年代获得了在当地学校引入意大利语教学等少数民族权利。

然而,斯蒂沃尔社区深受南斯拉夫内战的冲击,波黑境内爆发的多起敌对行动导致众多移民迁回特伦蒂诺。战后初期,对于仍留在波黑境内的意大利移民群体,特伦蒂诺给予了大量直接援助,包括家庭供水、完善卫生系统、恢复农业生产等,并与意大利外交部通力合作,为斯蒂沃尔居民争取获得/重获意大利公民身份。

1999年开始,斯蒂沃尔社区的文化活动逐渐展开:在特伦蒂诺的支持下,斯蒂沃尔当地学校在原先基础上开设了成人意大利语教学班;特伦蒂诺民间艺术团成立,先后接待了来自特伦蒂诺的多个合唱团和音乐团;2002年后的几年里,在特伦蒂诺人在世界移民协会的支持下,斯蒂沃尔社区还组织了圣诞庆祝活动等大型公共活动。2011年、2012年和2014年,社区还参与组织了国际民俗节与少数民族节。同时,在塞族共和国教育文化部和普尼亚沃尔市的支持下,斯蒂沃尔狂欢节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成为当地最具地方特色的活动之一。

 

(二)萨拉热窝意大利裔公民社区(波黑)

该社区于1994129日在萨拉热窝成立,当时萨拉热窝仍被波斯尼亚塞族军队围困,城内意大利裔居民之间的互助行动已展开数月。不同于斯蒂沃尔,萨拉热窝的意大利裔居民移民背景差异较大,其中34%来自弗留利-威尼斯和朱利亚大区,24%来自特伦蒂诺自治省,3%来自威尼托大区,移民时间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之间不等。社区最初名为波黑意大利裔公民社区,旨在加强本地与附近图兹拉和泽尼察两地的合作。成立初期,社区主要从事人道主义援助物资的分配工作,而随着1995225日第一次常务会议的召开,社区的组织架构也趋于完善。

自成立以来,该社区便宣称将致力于推广意大利语和保护意大利传统文化。成立初期,社区每年都会开设意大利语课程,并很快得到了特伦蒂诺人在世界移民协会的资助。社区还与当地的意大利外交当局合作,于1995年冬共同组织了一场意大利电影展。2003年,为宣传移民社区历史,社区在萨拉热窝市中心组织了一场以在波斯尼亚的意大利人为主题的展览。同时,社区与特伦蒂诺人在世界移民协会和意大利外交当局合作紧密,在当地组织多场音乐晚会,众多特伦蒂诺的民间合唱团和音乐团受邀出席。

在萨拉热窝战后重建的艰难时期,遭遇严重经济困难的社区无法维持其办公场所的稳定运转,活动数量大幅减少。此外,成员老龄化与活跃成员的减少也进一步影响了社区状况。尽管如此,社区仍在201320周年庆活动上倾注了大量心血,出版了《意大利人在波黑的130年》一书,并依旧坚持参加萨拉热窝少数民族日等文化活动。

 

(三)普洛斯廷“自由”意大利社区(克罗地亚)

普洛斯廷自由意大利社区成立于1984年,前身是自70年代就活跃在普洛斯廷(地处克罗地亚帕克拉茨)的自由运动社区。普洛斯廷是19世纪80年代从意大利贝卢诺迁到斯拉沃尼亚的移民的聚居地。几十年来,该社区一直与贝卢诺(位于威内托大区)保持紧密联系,传承其文化习俗、使用其地方方言。20世纪90年代,受克罗地亚战乱和经济困顿影响,该地许多居民迁回了意大利威内托大区。普洛斯廷自由意大利社区是意大利联盟的一部分,该联盟是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地区意大利裔少数民族的主要组织,主要负责协助所属社区举办各类活动。

在文化活动方面,早在1997年,普洛斯廷就在威内托大区和隆加罗尼市(属贝卢诺省)的支持下开办了意大利语课程。2006年,在意大利联盟和威尼托地方政府的支持下,社区活动中心建成,当地废弃学校也被改建为展示社区生活风貌的博物馆展厅,并为各类活动提供场所,2009年的多洛米蒂传统面具展便是在这里举办的。

2000年以来,社区开始转而举办一些经常性活动。比如2003年举办的自由骑行业余自行车赛,赛道途径普洛斯廷周边多个村庄,为外界展示了地区风貌。21世纪的头十年里,这类文化行动主义得到了充分的彰显。除庆祝贝卢诺移民抵达拉斯沃尼亚的周年纪念日外,该社区还于2010年在普洛斯廷举办了首届意大利少数民族日,并在之后数年持续举办。此外,社区还组织了移民社区民间文化展览普洛斯廷之秋以及多个推广当地马肉香肠的活动。

 

(四)库蒂纳意大利人社区-但丁-莫斯拉维纳(克罗地亚)

该社区成立于克罗地亚战争结束后的1996年秋,并于1998年正式注册成立。属意大利联盟的一部分,主要汇集了因个人和工作原因由斯拉沃尼亚其他移民聚居点迁至库蒂纳的贝卢诺人。同时,它还包括距库蒂纳几公里远的辛格莱尼察的意大利威内托移民。

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辛格莱尼察一直是库蒂纳意大利人社区最活跃的中心。在威内托大区和贝卢诺省政府等机构的支持下,社区活动中心于1997年建成,并在此后接待了许多来自威内托大区的合唱团。90年代末,该社区的意大利语教学活动便已十分活跃,这也要归功于一位从意大利专程赶来的教师。

2010年代后半期,库蒂纳公共文化活动显著增多。除意大利语教学外,社区自2014年开始组织环库蒂纳业余自行车赛,有效地提升了库蒂纳意大利人社区的知名度。自此,文化活动多方展开,既包括与当地乐团合作以推广意大利民歌的活动,也包括诸如意大利冰激凌展的美食活动,以及狂欢节、艺术展等民俗活动。此外,2018年社区成立20周年庆祝活动也具有特殊意义,值得关注。

 

二、不同视角下的移民社区身份话语构建

 

(一)语言:介于意大利语、方言与当地语言之间

19世纪以来,民族身份建构研究尤其强调确立民族语言标准和广泛推广民族语言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移民社区研究也将语言视为身份认同的基本要素,认为语言在文化交汇融合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研究的移民社区均为19世纪移民的后代,据语言学家分析,19世纪时,移民的母语均为意大利语,包括贝卢诺、特伦蒂诺和弗留利方言。而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演变,在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战后年代,也就是本文聚焦的时间段里,这些移民社区呈现出多语言态势,交织使用波斯尼亚语-克罗地亚语-黑山语-塞尔维亚语(BCMS)、意大利语和多种方言。

90年代以来,大多数新成立的意大利移民社区(此处及下文提到的移民社区专指本文研究范围内的移民社区)便立即开始大力推广标准意大利语。而在一些更为成熟的社区,意大利语教学早在60-70年代(斯蒂沃尔)或80年代(普洛斯廷)便已起步。战后,对于很少使用标准意大利语的移民家庭来说,学习标准意大利语在实际运用方面和身份认同方面的重要性都显著增加。因此,本文研究的绝大多数意大利移民社区至今都开设了意大利语课程,并获得了外部资助。

就社区的日常交流而言,情况则更为复杂。总的来说,在1995-2018年间,波斯尼亚语-克罗地亚语-黑山语-塞尔维亚语(BCMS始终占据着中心地位,被广泛用于交流、活动和文化产业。这主要是为了满足移民社区年轻一代的实际需要,他们虽然自认是社区的一部分,但却并不能熟练掌握意大利语。不过,多年来,尽管各地程度不同,社区活动中的双语趋势已开始显现。在某些地区,移民社团在其互联网主页和社交媒体上仍只使用BCMS,在另一些地区则已出现了由部分双语向标准化双语演变的现象,而库蒂纳意大利人社区作为个例,呈现出向普遍使用意大利语方向发展的趋势。调查结果初步显示,语言的选择既取决于各个社团在该方面的投入,也受环境与能力因素的影响。在克罗地亚,移民社区对意大利语的关注度相对更高,这无疑与意大利联盟在这方面的促进作用有关。

在方言使用方面,尽管某些移民社团仍将方言视为常用语言之一,但在当地语言、标准意大利语甚至现代方言,传统方言正在不可避免地走向没落,成为少数人掌握的语言。而且,作为一种口头文化,方言往往很难在文化活动中谋得一席之地(除去一些特殊的庆祝活动),书面形式的方言表达也几乎没有。

综上所述,意大利移民社区大多致力于塑造一种多语言形象,且并不认为这与他们的意大利民族身份相矛盾,从而将获得民族认同感和使用单一民族语言这两个概念分离开来。

 

(二)记忆政策中的身份话语

民族身份的建构一直被认为是一个与共同历史叙事密切相关的过程。1995-2018年间,各意大利移民社区都在通过出版书籍、组织展览、周年纪念活动等方式,向公众展示各自独特的移民历史。

在各个移民社区,历史叙事的结构因社区结构和社区建立过程的不同而呈现出一定差异。在斯蒂沃尔和普洛斯廷等更为团结紧密的社区,社区建立日期早已确立下来,移民周年纪念活动也因此得以有序开展。对于移民经历的继承与巩固维系着移民后裔与原籍地区的联系,增强了移民后裔对原籍地区的归属感,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强调了一种地域认同感。

而在移民流动更为分散和个体化的地区,移民社区更偏向于通过关注单个家庭的移民经历来进行历史重构。一方面,这种方式强调了社区移民来源地的多样性,有助于原籍地区不同的移民对意大利人这一共同身份的接受。另一方面,这也为移民经历的多样性提供了表达空间。

在波黑和克罗地亚两国,不同意大利移民社区之间形成共同历史叙事的进程十分缓慢,主要是因为各个社区之间相距较远。在波黑,承认少数民族权利的进程非常缓慢,再加上行政区划的制约,直到2010年代,人们才开始初步尝试构建国内不同移民社区之间的共同历史叙事。各移民社区早在2008年就已发出在这方面协同努力的倡议,而随着意大利人在波黑130周年纪念活动的举办,该倡议于2012年终于得到落实。但除此之外,这类共同历史叙事并不多见。而近几年,在克罗地亚斯拉沃尼亚地区也出现了一些旨在加强共同历史记忆的活动,比如库蒂纳社区就在2018年组织了一场面向克罗地亚境内全体意大利移民社区的活动,以唤醒人们共同的身份认同。

总而言之,如果说大多数意大利移民社区都将各自社区的移民史置于首位的话,那么我们同样可以观察到,在1995-2018年间,不同社区之间的共同历史叙事也在逐渐形成。

 

(三)艺术与民俗:在意大利与原籍地区之间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意大利移民社区便开始举办多种艺术民俗活动。在本文研究范围内,意大利移民社区在艺术民俗方面呈现出差异化发展态势,某些社区更注重地域认同,而另一些社区则更关注国家认同,各社区与当地文化的融合程度也不同。

1995-2018年间,意大利移民协会尤其关注民俗的复兴,这一点从各社区在传统服饰的投入上就可看出。而移民社区民俗的复兴总是伴随着对于原籍地区传统的深入研习。在这方面,各社区间也存在明显差异,比如,在2011年普尼亚沃尔少数民族节期间,巴尼亚卢卡社区移民穿着西西里传统服饰亮相,这在某种程度上呼应了更广泛意义上的意大利人身份,与其原籍地区之间并不存在紧密联系,而斯蒂沃尔社区移民则采用了其原籍地区特伦蒂诺的传统服饰。

2000年代初期,移民社区的文化活动开始进一步展开,但社区在资源和组织方面仍面临困难,来自外部的支持必不可少。这在波黑主要体现为来自地方移民协会(如贝卢诺人在世界移民协会)的支持,在克罗地亚则主要表现为与意大利联盟的合作。而在最近十年(2008-2018),移民社区开始更为自主地举办民俗艺术活动,包括举办展览、组织音乐会、成立合唱团等。

此外,不同移民社区在复兴和发扬地方传统文化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一致,都将各自的地方传统视作意大利少数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例如,斯蒂沃尔的狂欢节仍保留了佩戴面具、高声歌舞以取悦神灵的传统要素。虽然移民社区重点宣扬的是其原籍地区的传统文化,但在此过程中,意大利文化作为一个整体仍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一方面与在东正教占主导地位的环境中宣扬天主教传统有关,一方面也与意大利的狂欢节传统有关。

 

结语

近几十年来,波黑和克罗地亚(斯拉沃尼亚和莫斯拉维纳地区)的移民社区在文化行动主义方面实现了逐步切实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期,各移民社区深受战后转型的影响,主要从事物资援助和战后重建工作,这一时期,意大利语课程是移民社区最先推广的文化活动;2000年代,在贝卢诺人在世界”“特伦蒂诺人在世界等移民协会和意大利联盟的支持下,移民社区文化活动显著增多,但多为不定期活动;到了2010年代,尽管个别社区正面临代际更替引发的问题,但总体来说,各移民社区在文化活动筹办方面都变得更加专业系统。

在本文涵盖的时间范围内,各意大利移民社区的身份话语建构既包含地域身份建构,也包含国家身份建构。两者同步进行,很少有一方被完全边缘化。此外,本文的研究只强调了移入地当地文化对移民身份建构的影响,未考虑欧洲身份认同对移民身份建构的影响,这一点也许能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路。

 

作者信息

Marco Abram(马克·阿布拉姆),获乌迪内大学历史学博士和博洛尼亚大学欧洲史硕士学位。跨欧洲-巴尔干和高加索地区观察中心高级研究员。先后在里耶卡大学东南欧高级研究中心、历史系和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工作。研究涵盖南斯拉夫和后南斯拉夫历史的各个方面,并已在多份国内和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

 

选题来源

Marco Abram“Politiche culturali e discorsi identitari nell’associazionismo italiano in Bosnia Erzegovina, Slavonia e Moslavina (1995-2018): un quadro introduttivo”in Le comunità di italiani nell'Europa sudorientale: status culturale ed economico, ruolo delle donne e sviluppo sostenibile, Osservatorio Balcani e Caucaso Transeuropa(跨欧洲-巴尔干和高加索地区观察中心)https://www.balcanicaucaso.org/Occasional-paper/Le-comunita-di-italiani-nell-Europa-sudorientale-status-culturale-ed-economico-ruolo-delle-donne-e-sviluppo-sostenibile [2023.5.10]

 

编译者简介

徐辰依,北京外国语大学意大利语专业学生,中东欧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审核:王弘毅

编辑:马子涵

 

声明:本文根据对象国相关智库文献编译而成,故不代表编译人员及本机构的观点。

本期执编:王弘毅

编辑部地址:北京西三环北路2号,100089,北京外国语大学东院主楼126    

电话/传真:010-88815700    

电子信箱:ccees@bfsu.edu.cn

中心官网:https://cees.bfsu.edu.cn/

 

Copyright @ BFSU. 北京外国语大学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19号    邮编:100089  Supported by BFSU ITC